查看原文
其他

这届网友,身份都是momo给的?| 新知岛

新知岛岛民 幸福福田
2024-10-15

你被momo包围了吗?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

打开各大社交平台

总能看到

这只粉色小恐龙



最直观的感受是

你无法通过头像和昵称

初步判断TA的

性别、年龄、职业等信息



TA似乎无处不在

在各类帖子下发表不同观点

“一直变化”的还有IP地址

这会儿显示在河南

下一刻跑去了荷兰


细细琢磨才恍悟

这原来不是一个人

是一群人!


1

momo是谁?


事实上,momo并非网友集体构思的一个可爱形象,它叫么么龙,属于微信原创表情包系列的IP之一,同系列还有神经蛙crazy、欢乐马happy、阿白kiki等。


图源:微信表情开放平台


追溯起源,初代momo大概是一群懒得换头像ID的人。


在使用微信授权登录外部APP和小程序时,如果不选择微信账号原来的或自定义昵称和头像,系统便会随机提供一系列默认选项,momo便是其中之一。



如今,在微信评论区也可以创建新身份。如果你选择随机生成,那么互联网海洋里又会多了一只momo。


2

质疑momo,理解momo


宁当“小透明”,也不做“显眼包”。为何现在许多网友想要隐藏自己?


大部分momo都提到了隐私问题。



互联网越来越难藏住秘密,这在今天已不是什么秘密。


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体验,打开某个社交平台快乐冲浪时,忽然刷到“可能是你认识的人”的提醒。


这便是在算法技术和互联网监管的要求下,“前台匿名,后台实名”的社交媒体运行机制。


即便没有点击关注,但在引入IP地址、实时定位和通讯录的情况下,仍会刷到熟人。


同样的,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可能会连人带号推送到熟人手机屏幕前。


对于部分网友来说,这是一种深切的不安全感。


图源:小红书用户


相较于熟人之间的被“视奸”,更让人感到恐惧的是,一群陌生人对社交账号的“互联网家访”“网络考古”


再小的内容都会被放大,在另一个意想不到的语境里成为攻击的靶子。


于是,在与互联网算法、网暴和隐私风险对抗的过程中,momo大军应运而生,掀起了新的一场互联网「集体匿名」浪潮。


不少momo后知后觉,隐身后的自己更敢于发表观点了。毕竟,“泯然众mo矣”提供了必要的社交安全感。


网友自制“mo口普查”

图源:小红书用户


3

加入momo,莫成为匿名网暴者


其实,互联网群体匿名ID早已有之,momo并非首创。


跟早年论坛的“佚名”“游客”,QQ的“阳光男孩”等各式网名一样,主打一个“毫无辨识度”。


集体匿名带来安全感的同时,也存在失控的可能。


千篇一律“马甲”背后的「自由灵魂」是否会变成「法外狂徒」,宣泄戾气和郁积的情绪?这仍是要注意的问题。


比如,有momo用户留言说,“自从加入了momo大军,我开始肆无忌惮地在评论区发言了,反正有别的momo替我背锅”,一“mo”做事、亿“mo”当。



凝视深渊的同时

却被深渊所凝视

为何选择集体匿名时

会不自觉成为

曾经自己所恐惧的

破坏性力量的一部分?


如果你对此也感到好奇

那就不容错过

福田融媒新栏目

《新知岛》

邀你关注当下热点话题

与各行业各领域从业者

一起探讨多样化的观察视角


最新一期

我们邀请了媒体人朱克奇

和深圳市心理服务协会副会长
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涂伟坚

请大家上座!

加入两位嘉宾的讨论

聊聊“momo大军”背后

网络匿名的那些事



匿名发言的心理动机



在我看来,总是用集体匿名或者隐身的方式去发表意见的网友,既是想保护自己,也是为了逃避现实。


而这类网民的个人价值相对弱一些(个人价值主要来源于外界的评价)他们匿名发言主要是表达需求,释放需求。




我觉得可能涂老师说的是一个真相。坦率地讲,互联网最初兴起的时候,这种隐匿性被认为是一种优势、一个好处。


因为可以带来一种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状态。自由发言,抹去了身份差别,谁说得对,谁就更能令人信服。


后来进入社交媒体时代,一些年轻人主动选择隐身,我觉得这里面最基本的一个需求是,隐去了身份,然后可以做更真实的自己。


要警惕匿名力量的另一面



朱克奇:

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空间,大家可以和远在万里之外的人去交流,产生共鸣,这本是好事。


但现在的问题在于,任何自由都是有被滥用的可能性。而且如果没有很好的规制办法,实际上滥用是必然的。



涂伟坚:

群体心理学提到,一旦同质化群体形成,成员个体就会放弃思考,即“去理性”。


一般称其为“群羊心理”。往往群体里最早的发起人,他的某一个观点,某个理念或某一句话,很可能会变成群体共同的信条。


当信条形成之后,就有可能产生一个可怕问题——盲从,不由分说,不准怀疑,不准否定。对外也不给其他人解释的空间和权利。



朱克奇:

更麻烦的是,信条会不断强化,没办法跟他们讲道理。


近几年的伤医事件,背后跟互联网这样的一种舆论宣泄其实也有关系。它是一种能量的互相激发,语言其实是有杀伤力的。


在网络隐去身份不受限制地发言,说的某句话可能会影响到第二个、第三个人,就像原子弹的链式反应,带来心理能量的积累,如果在某一个人身上超过其所能承受的界限,结果就会导致一些暴力事件


数字时代的生活

隐身是权利,表达有边界



涂伟坚:

一方面要珍惜、尊重自由表达的空间和平台,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;同时也要意识到,一旦出现语言暴力、网络霸凌,实际上就是从基础上破环了平等自由的发言机制。


朱克奇:

形成一种共识是很有必要的。努力创造一个在法律的框架内,大家可以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的环境,带着身份说话。


其实就是公民素质的培养,一种有序的参与,鼓励大家积极地表达。


更多讨论内容

请点击下方视频播放

↓↓↓


总的来说

momo大军

作为一种新的身份表现形式

让更多人关注到了

网民对数字隐私权的维护

不过,成为一名momo

似乎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困扰


可以预见

新的“公共马甲”还会上新

但不变的是

我们对自由表达、安全交流

网络空间的需求


 今日互动 



你的身边有momo吗

抑或你就是其中一员?

来留言区谈谈你的感受吧


-END-


编辑 | 劳子殷、黄睿曈(制图)

校对 | 蔡诗妍、廖静文、郭学佳、黄睿曈

审校 | 兰永久

监制 | 周常

信息来源 | 福田融媒、央视网


推荐阅读










往期内容

❶ 出发!漫步城市中轴线 | 我们的街“道”

❷ 央视热播!深圳人:回忆瞬间涌上来

❸ 开始报名!超15000+岗位!

❹ “奥运瘾”还没过够?家门口的CBA续上!赠票→

 放假通知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幸福福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